游艇会yth206官网首页_官方网站

新闻动态

News Center

职场生存指南:打工前我要是知道这些就好了

【发布时间:2025-06-03】

编者按:职场如战场,但真正的战斗往往不在市场而在办公室。本文作者用自己在职场16年的经验教训,揭开企业生存的残酷法则与生存智慧。当理想遭遇现实,当忠诚面对利益时该如何选择?每个职场人都需要这份血泪凝结的生存指南。文章来自编译。

我们这家创业公司的CEO怒气冲冲地把我们召进他间宽敞的角落办公室,就因为一桩小事不合他意而痛斥众人。导火索是他要求把某个无需修改的网页元素——比如红色按钮改成绿色之类的——再做一次琐碎又耗时的调整,随后引发了员工抗议。

具体是红改绿还是绿改红我已经记不清了,毕竟这位喜怒无常的老板让我们在红绿之间反复横跳,时刻提防着什么时候又触发他的下一次暴怒。

他大声喊着,想要立威:“不跟我就是反对我”,目光扫视全场。唯有一位员工有胆量摔门而出。

他的目光最终落在我身上。作为新晋网站运营总监,修改颜色的最终责任在我,管束好“部下”(用“部下”一词,因为在他眼中我们就是士兵)的责任更在于我。

“布里特?你留还是走?”

我吓得踉跄退了一步。该留还是该走?直觉告诉我该炒老板鱿鱼,但养家责任在脑海挥之不去。

30岁的我从小镇青年爬到高管位置,那一两秒间时间仿佛凝固了,我左右为难,最终僵立无言。

我选择了沉默。

公司后来在新管理层下稳定发展,我也度过了多年精彩(也有些不那么精彩)的企业生涯。但那个抉择始终令我懊悔——员工们值得我挺身而出。

他们需要能在CEO面前发声的人拍案而起:“适可而止吧!我们受够了!”但当时对企业文化过于幼稚的我,尚不懂企业世界的运行规则。如今我明白,企业本不该这么管的。

16年间,我在同一公司经历了不同身份:从基层到中层,最终跻身C级高管,跟投资者和董事会周旋。期间CEO曾六度更迭,公司经历了数次转型。

我的上司大多数都是好人,有些堪称伯乐。每位都迫使我锤炼自己的人际技巧,学会“向上管理”和跨部门协调,而不是只听命行事、管理直属团队。

回首往事,初入企业时若是懂得这些道理,我本可成为更好的员工、同事和领导。若早有这般觉悟,或许能在那个至暗时刻做出更好的抉择,甚至用“向上管理”来平息CEO的怒火,扭转局势。

但最终我用了16年职场生涯才得出这些认知。在被逐出企业界、决意永不复归的近十年后,我仍在反思这一切。

下面这些文字不是抱怨,而是一切大型营利组织的共同现实。不管你身处组织架构何处,理解企业什么地方行得通,什么地方行不通,既能帮助你成为更高效的牛马,亦能在困境中知晓同道者众多,从而更从容地前行。

企业成功的头号关键是士气

第一条谏言是给高层大佬的:产品再怎么好,如果内部士气低迷,公司最终也会走向平庸甚至陷入败局或权力更迭。恶名传千里,精英不愿来,骨干留不住,留下的也会因内耗而丧失斗志。

好人胜过能人

这条是留给负责招聘的:奇才能吸睛,亦能成毒药。企业需要称职、勤奋、忠诚的员工。但我永远会选择“足够优秀的好人”,而不是“天赋异禀的混蛋”。

才能越高,越应该谦逊,这样才能让组织长久地良性运转。我半数的管理时间都耗费在:化解冲突、约束混蛋、安抚好人说“我们能挺过去”上面。

冲突制造者无非是:自大狂、自恋者、混球、野心勃勃拼命想向上爬的人。别招这些人,如果已经招进来了,要严防其掌控团队、败坏士气。

每一位员工都躲不开彼得原理

触目惊心的是,众多庸才甚至恶棍因表面功夫做得好而在企业平步青云:这帮人或深谙黑话,或身材挺拔声线低沉,或西装革履,或精于逢迎。

或者是双面人:在领导面前滴水不漏,在部门内部怨声载道。从某种程度来说,彼得原理——“人终将会被擢升到自己不能胜任的高阶职位”——对所有职场人都适用。

接受新工作或担任新角色都意味着要掌握你没干过的事。我在职业生涯当中曾多次茫然无措。破解彼得原理的秘诀在于:承认无知、摆脱冒名顶替综合征(自认不配新角色)、持续学习,并让身边人发光。

诚恳地肯定他人的贡献,携手共创双赢。

职位头衔≠职责边界 

组织架构图勾勒公司需求与薪酬范围,但职位头衔仅是对你预期的暗示。 

个人能力、野心与企业文化共同定义了可能性——甚至也定义了老板和同事对你或明或暗的期待(或幻想)。 

如果你的能力超出了职位范畴,要收敛地施展,同时兼顾同事的感受。没人喜欢自负的钻营人,但谦逊有礼的真才实学永远受欢迎。 

小团体,大势力 

如果你老板在公司有“老铁”,那不管职级高低,他的影响力都远胜于你。 

他们可能在饮酒与挥杆间就定下乾坤。虽然我不想制造恐慌,但在企业内部你往往分不清谁挺你谁反对你,也很难搞清楚谁跟谁是一伙的。 

解药是:以礼相待、不论是非、抓紧椅腿——天知道谁会暗中使绊。 

销售与财务才是话事人 

生产、市场、技术、质控、客服人员请注意:实权在销售与财务手中(烧钱抢市场的初创公司除外)。 

CEO永远会优先听从“财神爷”和“签支票的人”(尽管产品才是根基)。 

当然,如果你能将成本减半产量翻番,或策划出爆款营销计划,或可跻身重要会议。但若季报利润下滑,你的部门会一下子失去话语权。 

加薪预算永远不够 

上面经常会给我一份不可协商的加薪预算,然后让我分给整支团队,摊下来没人每年平均只能涨2%-3%左右。我恨透了这一点。 

我的手下本就工资就过低了(起薪低/行业水平/通胀... ...),但如果给某个人涨薪超过2%,就必有其他人被克扣。 

员工们不仅报酬不足,更因不是部门表现最好的而受惩。 

虽说有特例特批的情况(比方说:生怕跳槽到竞争对手处的骨干),但常态终究是常态。 

这是场没人会感到满意的,一年一度的血腥仪式——除非公司暴利,且董事会特别慷慨。 

绩效评估难言客观

对管理者而言,撰写绩效绩效评估可谓是压力最大的任务了。 

不要小看3分跟4分似乎只差1分,这1分可能决定了员工是获得加薪还是进入“优化”名单。 

假设每一位员工对自己工作的每一方面都必须擅长的内在缺陷,迫使管理者篡改评估——去靠非绩效因素来维持团队技能的多元化与凝聚力。 

才华横溢但却制造了太多摩擦的人,可能在自己的强项上也会被强行压低分数(除非管理者承受不了失去这种人的代价)。 

而如果表现不突出的员工如果很受经理器重的话,就算是弱项可能也会被打高分数,以免引起高层注意。 

HR永远不站在你这边 

现代HR的核心任务是招贤纳士、营造理想工作环境。 

如此看来HR似乎跟你是同一阵营的,偶尔确实如此,不过这些一直都是表象。 

归根结底,不管HR负责人表现得多友善正直,他们最终效忠的还是CEO。 

HR或是化解冲突、宣扬价值观的好帮手,但你绝非其首要关切。 

解雇你的人永远都不会说出真相 

裁员的时候,HR会灌输话术给经理——你懂的,防诉讼。 

被裁真实原因永成谜,加薪升职遭拒的理由亦真亦假。 

他们要求你对管理层坦诚,管理层却被授意要明哲保身。 

选择权在你 

如果你技能扎实、天赋过人、勤奋敬业,你的选择会远超你想象。 

我曾经在一家间歇性失调的公司呆了很久,如今回想起来,其实早就该跳槽到竞争对手那里了。 

为什么没走?惰性使然,再加上偶尔被高薪羁绊。 

更多是因为热爱工作与同事,纵使对公司某些方面感到心寒。偶尔——比如在那个至暗时刻——因错付对自己的忠诚而选择留下。 

这最终让我领悟到...... 

忠诚之路是单行道 

如果你喜爱自己工作与所在的公司,尽可保持忠诚——忠诚给人的感觉良好,且会受高层赏识。 

但不要指望能获得回报。危难时刻(也就是营收下滑时),从CEO到基层的所有人都可以是弃子。 

最贴心的管理者——哪怕视你如珍宝、待你如挚友——在奉命列裁员名单时,也只会效忠上级而非你。 

“优化”名单上那些优秀同仁,至今令我心痛难当。 

贯穿职业生涯,我在一定程度上在实践着彼得原理。 

每次晋升都感觉自己不胜任,在摸爬滚打适应后,又担负起更大责任,终成C阶高管。 

正如我所预料那样,带着这些领悟在同一家(不断剧变地)公司效力16年后,我也被“优化”出局了。

-转自36氪

Baidu
sogou